华联学院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案例分析

发布日期: [2015/5/8] 点击数:3422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心理危机如何干预,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提供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

     一、一般资料与主诉
    小江,男,江西九江人,20 岁,某工科院校三年级学生,身高168cm,体形瘦弱。父母均是农民,有一个妹妹。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障碍,家庭无精神疾病历史。求助者自述,父母均为农民,处世谨小慎微,不擅与人争执。在村里与村民相处很好,平时教育子女要与人为善。由于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学习成绩好,因此父母把家里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后来他被上海某大学的热门专业录取,父母认为儿子为家增光,在村里特别有面子。由于家里贫困,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妹妹辍学外出打工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求助者称自己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决心在大学里好好读书,用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由于性格内向,他多与室友交往,与室友相处得还比较融洽,与班级其他同学交往不多。
    大三由于校区搬迁,寝室调整,寝室人数由四人增加到六人。新室友王某打呼噜比较响,严重影响他晚上休息及第二天的上课状态。在忍无可忍受的情况下,为了有安静的睡眠环境,只要晚上王某打呼噜他就会把王某摇醒,导致王某也无法入睡。后来王某向辅导员反映,同寝室人都打呼噜,小江只摇醒他,是对他有意见,故意针对他一人的行为。王某称自己本学期准备考研,小江摇醒他后,他也无法入睡,严重影响了自己第二天的生活和学习,希望辅导员介入调解。小江认为辅导员介入这件事有点小题大做,觉得王某找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有点不可思议,也向老师解释他只摇醒王某,是因为王某的床离他最近,呼噜声最大,最刺耳。辅导员调解后,向双方建议调整寝室,被小江拒绝,同时认为只要王某不影响他睡觉,他肯定不会去摇醒他。为避免两人关系恶化,同时为了考研有个安静的环境,王某开始走读。
    从那以后,求助者自诉觉得同学都在私下议论他,认为是他逼得王某无法在寝室居住,心情变得烦乱。有时候回寝室,看到同寝室的人在说话,就觉得他们是在议论这件事,为了不见到同寝室的人,他晚上就到网吧上网,开始沉迷于网吧。白天室友上课,他才回到寝室睡觉。他喜欢这种虚拟的世界,而且觉得这样很开心,不用再听寝室同学对他的议论。由于经常旷课,早退,不去考试,所欠学分已经达到延长学年的临界点,求助者感觉对不起在家辛苦劳作的父母,对不起为他辍学的妹妹,不能为家庭增光,越想越烦,最后发展到夜不归宿,网络已经成为其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最近他感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情绪烦躁,痛苦无处倾诉,开始失眠,感到焦虑。在其辅导员的建议下,求助者主动找到有心理咨询背景的心理辅导老师,迫切希望得到帮助。求助者自诉,他非常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他知道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不去考试,所欠学分达到延长学年的临界点,心里很担心,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父母和妹妹。另一方面,自己也很开心,网络里有很多开心的事,可以畅所欲言,同时再也不用听室友对他的议论,目的达到了。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依据三个原则进行评估,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不符合这三个原则的,即可判断为异常心理问题。鉴于求助者所反映的情况,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较难适应外部环境。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症状持续不到1 个月,内容并未泛化,有比较明确的引发事件,其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所以确定该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具体为人际关系、学业引发的焦虑,并伴有抑郁、压抑等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第二,学业压力大,逃避压力。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1. 近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了解同寝室同学对王某走读的正确看法,改变其错误认知,缓解情绪,正常融入到原来的学习与生活中。
    2.中期目标
    主动与家人沟通,取得家人理解,减少学业压力,请同专业老师、同学帮助辅导,争取将所欠学分控制到能顺利升学。
    3.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性格缺陷,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 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是求助者的认知问题,企图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网络成瘾上,因“打呼噜”事件与同学缺乏沟通,产生逃避情绪,致使成绩下降,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根据以上判定和解释,咨询的过程应该是帮助求助者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运用行为认知疗法,达到帮助求助者减少其错误认知,缓解其当前遇到的情绪困扰,最终达到帮助求助者重新树立起对事件和事物恰当的看法和反应。
    另外,求助者目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其文化水平较高,分析能力较强,比较适合用如上咨询方法对其开展心理咨询。
    2. 本案例的咨询思路
   第一,尊重求助者,给予共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心理咨询,减轻心理负担,尊重求助者,引导其倾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咨询过程中,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求助者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给予当事人同情心(共情),同时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和对自己与他人的不合理认知。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发展过程和机制。
    第二,运用认知疗法,重建认知,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当事人调节不良认知,进一步分析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强化“合理观念”,重建正确的认知,改变顽固的不合理想法。从他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比较在意家人和同学室友对他的评价。心理辅导老师让他在旁边房间倾听,在不知道求助者在隔壁房间的情况下,请室友谈论对“打呼噜”事件及王某走读的看法,使求助者了解到同学对这件事的真实想法,同学们并没有认为是求助者逼得王某走读,从而使求助者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打呼噜”事件,改变对此事的错误认知,缓解由此引起的负性情绪,适当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了解人际沟通的技巧,学会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方法。
    第三,采用疏导疗法,启发引导,缓解紧张压抑的心情。采用疏导疗法,帮助该生减轻心理压力,控制上网时间,引导该生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其与家人沟通交流,告诉家人求助者在学校的学习与学业的真实情况,取得家人的理解,减少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请同专业老师、同学帮助辅导,争取将所欠学分控制到能顺利升学。
    五、咨询效果评估
    在该求助者的主动配合下,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经与其辅导老师了解和调查,求助者现在不再沉迷于网络、能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变得开朗、乐观,整天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学业也有较大进步,失眠症状也消失了。
    六、总结与分析
    网络成瘾问题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是造成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华东理工大学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那些试读、留级或被退学处理的“问题生”中,超过八成与平时沉湎于电脑游戏或上网娱乐不能自拔有关。这些学生普遍存在长时间“泡”网的现象,不仅经常通宵上网,平时还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或网上看电影而经常逃课,导致成绩滑坡,从而造成了生理和心理异常,严重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网络性心理障碍”症状。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网络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与孩子缺乏心灵的交流。此外,青年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成功,渴望获得同学友谊、家人理解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里人际交往模式及交往环境与中学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常会遇到许多心理困惑,各种矛盾使他们的人格弱点不断浮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形成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当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冲突时,往往难以摆脱因失意所带来的惆怅与烦恼。当现实无法解决心理困惑时,部分学生就会借助网络排解心理困扰。而在网络世界中,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不理想都可以摆脱掉,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形成网瘾。
    咨询和治疗此类症状一般是从认知入手,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理顺情绪,端正态度,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其次在完善个性上下工夫,克服不良个性特征的制约,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另外,对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学生应注重有关能力的培养训练,使其掌握并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青年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水平,有很强的认识问题能力,只要我们的咨询指导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方法正确,指导适当,大学生中有些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本案例正是按这一指导思想和有关方法进行咨询和矫治,并且获得了成功。
私立华联会计系
ICP备案序号:粤ICP备05008887号 私立华联学院-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心理健康咨询中心